范炳华掌厚指粗,他的手上有功夫名中医是这

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记者郑琪通讯员汤婕

“腰真的是舒服很多,立竿见影!”周四上午,在浙江名中医馆范炳华名中医工作室,37岁的陈女士(化名)一边从病床上起身,一边喜悦地说。

三年前,陈女士生完孩子,频繁感到下腰痛,从腰到臀部的地方,有阵阵的酸坠感,感觉要断了似的,连穿个袜子都不方便,坐着超过十分钟,就浑身不舒服,必须动一动,或者起身走一走才行。

如此严重的困扰,经范炳华教授“蛙式四步扳法”推拿,仅十分钟左右,缓解了不少,这让陈女士起了好奇心:“范教授,你这双手怎么这么神奇?”

她这么一问,把诊室的患者都吸引了过来,大家围个小圈,一起打量了起来:范教授的双手不算大,掌厚背圆,手掌心明显往里凹,像个“聚宝盆”,而手指头最上面的关节,明显比平常人大了一圈。

“手掌够厚实,才能有内功,推拿讲究手法,这么多年下来,功夫全在指头上。”对于自己干推拿足足有49年的这双手,范教授如此形容。

生完孩子下腰痛,坐十分钟都吃力

周四上午,37岁的陈女士请了半天假,赶到浙江名中医馆。刚下出租车,她就“哎呦呦”嘟囔了几声,左右扭扭腰,再用拳头去捶捶,持续好多次。

“生完孩子,腰不行了,稍微坐一坐,浑身不舒服。我平时开车去上班,从滨江到市区半小时,超过十分钟,我就得一路左扭腰、右扭腰,要不然都开不到公司。”她说。

陈女士干文职,在办公室里坐着,让她很遭罪。下腰痛不仅影响工作,也让生活受困。“哪还敢和人聚餐,坐没一会儿就得站起来,干家务更不要说了,根本吃不消。”

产后下腰痛很常见,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骨盆韧带松弛,一些不当体位下发生的扭转、牵拉、挫碰等,容易使骨盆后部的骶髂关节面发生微小错缝。

范教授总结,产后下腰痛迁延不愈,主要原因是骶髂关节复原不良性紊乱,以及严重的耻骨联合过度分离。也就是骨盆的各个关节及韧带,因为生育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改变。

怎么解决骶髂关节面的这种微小的错缝?范教授独创了“蛙式四步扳法”。

钱报记者观察到,他一共分了四个步骤为陈女士推拿:自体牵引法、屈膝屈髋法、屈膝屈髋外展法、外展后伸扳法。仅十分钟左右,就完成了。

“蛙式四步扳法”自年发明至今,已帮助了上千位下腰痛患者,填补了产后下腰痛没有有效治疗方法的空白,入选国家“十二五”推拿治疗胯骨错缝症的临床路径。”

“对于骶髂关节紊乱引起的腰痛,首先要早发现早治疗,把紊乱、错缝的关节回复到生理位置,不刺激到周围神经,自然疼痛就解决了,活动也就自如了。”范教授说。

那么,什么样的腰痛需要来看了呢?

教你一个自查的方法:躺在床上,一条腿伸直,另一条腿曲膝搁在伸直腿的膝盖上,正常情况下,屈曲的膝关节能够很轻易的碰到床面。如果你放不下去,膝关节不能碰到床面,或者向下碰床面的过程中臀部明显地感到牵掣、刺痛,医院了。

对话名医

二十年潜心研究“眩”

问:很多颈椎病患者来找您,有的还眩晕,他们最大问题出在哪?

范炳华:从颈部通过的椎动脉供血不足会引起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上,75%以上的眩晕是这个原因引起的。

事实上,这个病在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虚则眩”“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的记载。

我们从年开始,通过5项课题,历时20年,对余例眩晕患者采用3D-CTA开展椎系眩晕的血管形态病理学研究,年龄最小的26岁,最大的83岁,最后发现符合率达90%,存在种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

以此研究为基础,根据椎动脉形态学改变的部位和性质,我和团队创新了定穴、定位、定向的三部推拿法,专门来治疗因椎动脉问题引起的眩晕,效果很好。

问:“三部推拿法”具体如何操作?有什么讲究吗?

范炳华:眩晕病“三部推拿法”手法关键是要把握“作用点、作用力、作用力方向”三要素,分为开源增流、补偿平衡、解痉通畅三个步骤,针对颈臂穴、颈夹脊穴和风池穴。目的是增加椎动脉的供血,使血流量恢复到最佳的状态,这项研究获得省政府三项科学技术奖。

上午来了个女患者,症状很典型,35岁,头晕、耳鸣、恶心想吐,上肢不麻木,活动功能基本正常,但就是头晕症状反复,一年多来看了很多地方,始终没好。

两侧椎动脉管径粗细对比明显

我们用3D-CTA检查,发现她右侧椎动脉管径纤细,直径只有左侧1/2,更要命的是,颅内基底动脉吻合前段的血管形态,几乎完全看不见了,明显是供血出现问题。只有准确找到“供血不足”、“血管痉挛”的原因,才能针对性治疗。确诊之后,针对女患者右侧椎动脉,进行“三部推拿法”治疗,成效很好,推拿一结束,她就笑着说感觉好多了。

名医名片

范炳华,省级名中医,全国首届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大医精诚”优秀医生,第五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针灸推拿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9年。现为“十二五”国家临床推拿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推拿学》重点学科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学术顾问,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省干部医疗保健专家组成员。

临床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创新“有症必有因”的临证原则,“症因要相关”的诊断原则,“治因应为先”的治疗原则的推拿“三原则”学术思想,凝练“一病一法”的推拿规范治法,主张“纠错宜为先,骨正筋自柔”的学术观点。

擅长颈椎病、眩晕病、颈性头痛、产后下腰痛、脊柱相关疾病、骨关节病及运动损伤的防治。主编出版各类教材、专著14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省政府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6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muo.com/zcmbjc/151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