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前庭疾病的生理基础与病理机制

田教授第三期眩晕云课堂《生理基础与病理机制》第二讲中枢前庭疾病的生理基础与病理机制

主要内容预告

田教授第三期眩晕云课堂《生理基础与病理机制》第二讲“中枢前庭疾病的生理基础与病理机制”将于5月29日上午09:30-11:30与大家见面。前庭系统具有不同于其他感觉系统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给诊断前庭疾病带来诸多困难,比如很难单纯依靠前庭外周与前庭中枢解剖定位来界定外周性前庭疾病与中枢性前庭疾病,增加了诊断过程中漏诊或误诊的机会。本讲以解剖定位与功能定位相结合的方法重新认识中枢前庭疾病,并讲解如何通过结构与功能关联性定位来界定中枢前庭疾病。中枢前庭疾病的生理基础从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一体化架构介绍中枢前庭疾病的生理基础以及基本概念,通过运行规则重新认识中枢前庭疾病内在本质。A前庭核结构与功能通道。B小脑结构与功能通道。C前庭中枢反馈环路与生理运行规则。D中枢前庭信号传输的性质与规则(信号整合性转换与传输机制)。

中枢前庭疾病的病理机制

在了解中枢前庭结构-生理运行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常见的临床现象和疾病案例来解读其背后的病理机制,学会如何应用基本生理原则分析具体现象的方法。

A中枢前庭静止状态下不稳定的表现与机制(眼震与OTR的静息放电率性质)。

B前庭运动过程中不稳定的表现与机制(aVOR与tVOR的运动放电率性质)。

C中枢前庭对信号传输及转换的作用(固视障碍与存储释放的现象解读)。

D整合性不对称损害特点(不对称性损害的兴奋-抑制不对称性)。

主要内容如下:

1、主要知识要点:

外周前庭疾病生理基础与病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主题内容前庭中枢的界定(结构界定与功能界定)(1)前庭核及外周通路在脑干的延伸部分(2)小脑前庭中枢的生理基础(结构-功能关联性)(1)结构-功能的一体化特点(2)前庭核的功能通道与运行规则(3)小脑的功能通道与运行规则(4)前庭中枢反馈环路与运行规则前庭中枢疾病的病理机制(整合性不平衡)(1)两侧不平衡性与平衡性损害(2)静止期不平衡与平衡性损害(3)运动期不平衡与平衡性损害(4)整合性功能损害案例分析讨论眼震是否来自静息放电率?2、案例讨论:你认为本案例诊断是什么?眼震来源于什么?是否来自静息电位放电率不对称?14岁,女性。

病史:反复发作性头痛眩晕伴恶心呕吐姿势不稳两年。发作多在运动后引发,持续大约1小时,发作间期发现眼球跳动。反复发作性头痛眩晕伴恶心呕吐姿势不稳两年。发作多在运动后引发,持续大约1小时,发作间期发现眼球跳动。

查体:直立头坐位直视正前方发现下向眼震,向左注视时发现左向眼震,向右侧注视时发现右向眼震。身体位置改变时也可见下向眼震。Romberg试验以及试图行走时不稳。

家族史:家族中三人有类似病史。

诊断?

欢迎来云课堂与田教授对话眩晕!

扫描海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muo.com/zcmbjc/13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