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重者如坐车船rdquo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Hello大家好呀~石榴酱周五又与大家见面啦

结束期末的石榴酱

在回家的动车上

遇到了全程晕车的一家六口

并拒绝了乘务员反复建议服用的晕车药

而被这类问题困扰的神兽和饲养员

在暑期出行中并不少见

那么假期的第一篇推送

就与大家聊聊据说1/3的人都会患的晕动病叭~

干货来啦,快上车!

“晕动”发生于人们乘坐车、船、飞机、游乐设施或航海、航空、航天模拟和实际作业时。因所处的运动环境不同,晕动病又有不同的名称,如空晕病(晕车、晕机)、航海运动病或海晕(晕船)、航天病(航天运动病)、模拟器病等。

晕动病随着刺激的强度和个体易感性而改变,并遵循一定的程序而发展,最初的晕动病症状通常只是胃肠不适,其次是恶心及全身乏力,与此同时,口和面部皮肤出现苍白,并伴随着出冷汗。但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会出现流涎,体温变化,头晕、干呕及呕吐反复发作。嗜睡及乏力可持续到运动刺激后数小时。

晕动病的发生与人的性别和年龄相关:晕动病罕见于年龄2岁的幼儿,而年龄在3~12岁的神兽达到高峰,女性的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尤其在月经期及孕期发病率更高,原因可能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随月经周期改变有关,部分激素参与调节涉及晕车病发病的神经递质系统,导致患者晕车病易感性增加;绝经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波动不稳定,可能加重患者症状。

Vol.1

发病机制

Vol.1。1

感觉冲突学说

晕动病不是孤立的前庭现象,而是机体不协调运动信息的反应,强调的是各种感觉器官感受到的信息之间的矛盾。

大多数疾病引起的感觉冲突可分为两类:即视觉和前庭/本体感觉信号之间冲突以及半规管和耳石信号之间的冲突。

当机体处于晕动病诱发状态时,即接受了异常运动刺激时,来自视觉、前庭感觉、本体觉之间的信息发生矛盾而产生冲突,当矛盾冲突反复进行,协调作用遭到破坏,就可导致前庭系统功能紊乱而致晕动病。

Vol.1。2

神经不匹配学说

在感觉冲突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近年已逐渐取代了感觉冲突学说。

指输入的信息与存储的信息之间不匹配,强调各感觉系统和中枢之间的矛盾,侧重于新的运动感觉与原有运动经验之间的冲突。

Vol.1。3

神经递质假说

晕动病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应激反应,其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失调有关。

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组胺和5-羟色胺等其他神经递质也参与晕动病发作。

Vol.1。4

前庭器官过敏感学说

直线加速度是刺激前庭器官的主要因素,当人们处于强烈的颠簸状态,可引起强烈的耳石刺激,当前庭受到非生理刺激,机体便会产生异常反应,出现前庭功能障碍,从而可以导致晕动病的发生。

长时间的刺激还可以导致神情淡漠,抑郁及认知能力下降等症状。

Vol.1。5

血流动力改变学说

自主神经中枢在前庭器官受刺激后发生失调,将导致脑血管紧张度的改变,从而使大脑各个中枢的血液和氧的供应发生改变,尤其是供应颞,顶叶等部位血管收缩时,血液及供氧出现短缺。

Vol.1。6

耳石失重假说

耳石的不对称性可能引起晕动病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人类已经适应双侧耳石器的不对称,因此不会产生异常前庭反应。但在失重时,耳石受到失重条件刺激,解除对半规管的正常抑制,半规管的兴奋性增强,中枢不能适应,此时轻微的头部运动都可成为域上刺激,从而导致晕动病。

Vol.1。7

微量元素对晕动病的影响

近年来在对晕船方面的研究发现,机体内铁代谢与晕船发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是否可将血清铁水平作为预测和筛选机体晕动易感性的指标之一,有待进一步验证。

Vol.1。8

毒素识别器假说

晕动病可能是机体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识别到异常的中枢传入信息时,通过呕吐避免吸收神经毒性物质。

Vol.1。9

基因遗传学说

研究表明个体对于心理、生理和环境应激下表现出的特异性反应具有遗传性。

Vol.2

诱发因素

Vol.2.1

运动刺激

主要包括直线加减速(震荡)运动和旋转运动两大类。

Vol.2.2

环境刺激

湿热环境下晕动病的发病率和发病严重程度均较常温下有明显提升。

湿热环境不同于单纯高温环境的核心在于人体汗液的无效性分泌;且汗液中微量元素含量更大,容易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进一步恶化内环境稳态。所以湿热环境下,更易产生应激状态和引起神经系统疲劳,从而有更高的晕动病发病率和更严重的等级。

内耳淋巴液的流体动力学改变可能是湿热环境下晕动病更为严重的核心原因,水通道蛋白可能在其中产生重要作用。

Vol.3

抗晕动病药物

单体化学药物

Vol.3.1

抗胆碱药

通过阻断乙酰胆碱能递质的传递而达到抗晕动病的作用;通过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痉挛,降低蠕动的幅度和频率而缓解恶心、呕吐症状。

这类药物中东莨菪碱的作用效果最强,效果较好,常用剂量为每次0.3~0.6mg,神兽用药的方法剂量尚不确切。

盐酸苯环壬酯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内,成人一次口服2mg,于出发前0.5h服用,必要时5h后再服2mg,广泛应用于晕动病的预防和治疗。

其他抗胆碱药如阿托品、苯海索、山莨菪碱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睡、视物模糊、口干、肠胃和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Vol.3.2

抗组胺药

可与神经元释放的组胺竞争效应细胞上的H1受体,拮抗组胺所致的变态反应,同时参与中枢神经的抗胆碱能作用,并有可能与作用在延髓催吐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突触有关,从而抑制晕动病产生的呕吐。这些药物因对中枢活性强,可完全对抗组胺引起的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等,起到明显的防晕和镇吐作用。

苯海拉明:新生儿、早产儿禁用。

茶苯海明:效果不如东莨菪碱,但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晕药,对其他乙醇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孕妇、新生儿及早产儿禁用,与乙醇或其他镇静、助眠药并用有协同作用,应避免同时服用,能短暂地影响巴比妥类等的吸收。与对氨基水杨酸钠同用时,后者的血药浓度降低。可与食物、果汁或牛奶同服,以减少对胃刺激。

异丙嗪。

氯苯那敏:神兽每天0.3mg/kg,分4次口服,.新生儿、早产儿禁用。

西替利嗪:6~12岁神兽一次1片,一日一次;或一次半片,一日2次;2~6岁神兽:一次半片,一日一次;或一次1/4片,一日2次。其作用强而持久,无中枢镇静作用,口服吸收快,不良反应少。

Vol.3.3

钙拮抗药

又称钙通道阻滞药,其用于抗晕动病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扩血管作用改变血流动力学,增加脑的血液供应,相应提高了对前庭刺激的耐受能力。另外,钙拮抗药可抑制前庭感受细胞钙离子内流,使兴奋-收缩脱耦联,从而抑制了细胞的兴奋反应,使前庭受刺激时传入冲动减少。

氟桂利嗪:虽无详细的儿童用药研究资料,原则上神兽慎用或忌用此药。

桂利嗪(脑益嗪):神兽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钙拮抗药较少发生中枢性不良反应,其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5%,是比较安全的抗晕动病药。

Vol.3.4

胃肠促动药

没有治疗晕动病的疗效?也不能直接抑制眩晕伴发呕吐的症状。有可能是通过促进胃肠蠕动?提高呕吐阈值而有间接抑制眩晕伴发呕吐的效果。

甲氧氯普胺:能增加胃肠运动,阻断中枢化学感受器多巴胺受体发挥止吐作用。

多潘立酮:作用类似甲氧氯普胺,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肠运动,防止食物反流。可引起头痛、促进催乳素释放及胃酸分泌等不良反应。锥体外系反应主要发生于新生儿及婴儿。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惊厥、兴奋也主要在婴儿及儿童中报告。

口服缓释制剂

茶苯海明片味道苦麻,而且其麻味滞留感非常强,现上市的茶苯海明口含片中虽加入了矫味剂,但其崩解缓慢,在口腔中存留时间长,口舌麻痹感依旧较强。

茶苯海明缓释胶囊每天只需服用1~2次即可达到长效抗晕止吐的效果。

眩晕急性期

最为广泛应用的是7%碳酸氢钠注射液静脉给药。

复方制剂

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减少不良反应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常进行联合用药,以获得最佳疗效。

脑益嗪与西替利嗪

盐酸西替利嗪10mg+脑益嗪50mg治疗晕动病,在出发前30min一次性口服

茶苯海明与东莨菪碱

乘车前30min口服茶苯海明50mg和氢溴酸东莨菪碱0.3mg,比单用茶苯海明预防晕车反应更有效果,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异丙嗪和咖啡因

可有效缓解晕机症并最大程度地降低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

营参合剂

基础活性糖皮质激素系统的个体对异常加速度环境有较高的耐受能力;血糖的异常升高可刺激下丘脑呕吐中枢引发呕吐。

具有增强皮质醇与其受体结合活性功效的中药人参活性成分(Rb1、Rg1)和具有刺激胰岛素分泌作用的营养素(葡萄糖、酪氨酸、亮氨酸)为主要成分。

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异常加速度暴露的晕反应指数,明显缓解加速度暴露引起的脑力和体力疲劳。

新型制剂

Vol.3.5

透皮制剂

又称经皮药物递送系统,是指药物经由皮肤给药途径转运至局部组织或全身血液循环而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制剂。

它可避免首过效应;以恒速释药,可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间隔;避免血药浓度峰谷现象,减少毒副作用;方便使用,可随时中断给药。

东莨菪碱皮肤贴片应在晕动病发作前至少4h开始使用,最佳效力是在使用后6~12h。有报道称,单次口服剂量0.3~0.6mg纯东莨菪碱,协同皮肤贴片共同作用,1h内即可获得快速的疗效。

另有以生姜超临界萃取物、广藿香挥发油、木香流浸膏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药透皮制剂。

微乳可增加药物的溶解性和流动性、促进透皮吸收,其作用于皮肤角质层时,可增加脂质双层的流动性,促进药物的渗透;利用微乳为载体制备透皮制剂,工艺简单、载药量大,稳态透皮速率高且起效快,如氢溴酸东莨菪碱微乳透皮制剂。

Vol.3.6

鼻腔制剂

药物可通过鼻腔黏膜下丰富的血管及直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等途径达到全身发挥效应。

鼻腔给药治疗晕动病具有给药方便、起效快、患者顺应性好及减小口服给药产生的嗜睡副作用等特点。

东莨菪碱/异丙嗪鼻喷剂的研制也已用于治疗晕动病。目前尚无上市的鼻用抗晕动病制剂。

好啦

以上就是关于晕动病的产生机制和西药治疗~

随着交通工具的逐渐普及

晕动病的发病率不知道是该升高还是降低

针对晕动病产生机制而给予的药品

让人感叹“一看就很有用的亚子”

虽然神兽的用法用量大多尚不明确

但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短期、少量服用是较为安全的

那么对于文章开头的过于担心的一家六口

是否有其他可以选择的方案呢?

下期的内容就这样预订啦~喜欢的话,就点一个“在看”叭

参考文献

[1]曾媛,张芸,吴芬,刘辉.抗晕动病缓控释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31(24):-.

[2]李佑昶,马婵娟,姚晓东,马丽云.晕动病的预防和治疗进展[J].河北医药,,42(16):-+.

[3]张宇,杨圣洁,王亚卓,方勇,卢岩,李岩.平衡针治疗晕动病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17(18):-.

[4]盖守昌,黄安丽,沈歆,王力彬,黎越丹,王星晨,冯甜,王文萱,刘雪英.晕动病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2(06):-.

[5]薛昊,吉冬,陈仁寿.晕动病的中医病证考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34(06):-.

[6]黄惠明,吴水金,李海明,林洪涛,郑开斌.晕动病防治适用中草药及其提取物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科技,,{4}(12):60-64.

[7]包宇,石炎萍,王潇凡,侯超峰,杨丽萍,李改.穴位治疗晕动病的现状综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6(15):-.

[8]许雪莲.晕动症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1(08):.

[9]潘磊磊,祁瑞瑞,王俊骎,蔡懿灵.晕动病前庭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37(08):-.

[10]马凤君,马玉侠.针灸防治晕动病的研究概况[A].山东针灸学会.山东针灸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山东针灸学会:山东针灸学会,:6.

[11]刘圆圆,付伟,郑爱萍.晕动病防治药物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41(05):-.

[12]张雷,茆俊峰,吴晓农,包瀛春.湿热环境习服和抗晕动病训练对晕动病的预防作用[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30(03):-.

[13]韩晨霞,李峰,刘燕,宋月晗,马捷,刘晶.晕动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35(07):-.

[14]张天龙,陈琳,闫菁华,豆婧婧,冯瑄,郝保华.狭小空间晕动病模型的建立及其防治中药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8(04):-.

[15]秦升.晕动病概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9(23):88-89.

[16]齐璐,方祯,范旻昱,李悠然,叶丽红.晕动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0):-.

[17]李悠然,范旻昱,齐璐,方祯,叶丽红.晕动病动物实验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9):-.

[18]赵一,胡晋红.晕动病模型的研究进展[J].药学服务与研究,,10(03):-.

[19]王功立.晕动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执业药师,,{4}(04):21-22.

[20]马玉晶.眩晕的药物疗法[J].日本医学介绍,,{4}(10):-.

石榴小儿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muo.com/zcmbzz/140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