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梗死11例报告

作者:陈元星,孙勍,石丽亚,王恩彤,彭新,王宁,任成龙,单希征

眩晕为一种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一类常见疾病,年患病率为5%。眩晕多由外周性前庭疾病所致,中枢性疾病如后循环卒中(posteriorcircularstroke,PCS)也常引发眩晕症状,但PCS患者多同时表现有神经定位症征,仅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孤立性眩晕((isolatedvertigo),即仅表现有眩晕等症状而无神经定位症征。尽管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PCS患者临床少见,但容易发生漏诊与误诊。我科-01--09收治11例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PCS患者,经治疗预后良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PCS患者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44~66岁,平均55岁。

病例纳人标准:①以急性眩晕或头晕起病或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及眼震;②初诊时经详细问诊与查体,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与体征,通过问诊与查体,初诊时排除中枢性疾病。③后经头颅MRI,DWI检查确诊为急性小脑梗死和(或)脑干梗死。

辅助检查:除2例患者因处于急性眩晕发作期而无法配合检查外,其余患者均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测听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测定评价其听力情况。纯音听力以WHO听力减退分级标准(日内瓦,)进行评定。通过旋转急停试验和温度试验检测及评价患者的前庭功能。旋转急停试验眼震慢相速度双侧不对称比≥20%、温度试验其半规管轻瘫(CP)值)≥25%被视为异常。通过颅脑MRI和头颈部CTA检查评价其脑部病变情况,以排除中枢性眩晕。

结果

如表1所示,本组11例患者中,眩晕为首次发作者5例,呈反复发作者6例;自首次眩晕发作至就诊的病程从1d~6个月;3例患者的眩晕发作由劳累等因素所诱发,另8例眩晕发作无明显诱因;表现为典型旋转性眩晕9例,非旋转性眩晕(头晕)2例;眩晕发作持续时间为5min~48h;眩晕发作时,所有患者均伴有恶心、呕吐症状,伴耳鸣或耳鸣加重4例,伴听力下降2例,伴头痛1例。查体:步态不稳或平衡障碍者7例,其中表现有眼震者6例,均呈水平扭转性眼震。听力减退4例(7耳),前庭功能异常4例。本组除1例不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外,其余均伴有1个以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其中合并高血压病8例,高脂血症8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2例;吸烟者5例,饮酒者5例;既往有中耳炎病史1例,神经性聋病史1例,耳鸣病史3例。初诊前庭神经炎4例,梅尼埃病1例,后循环缺血1例,原因不明5例。在诊疗过程中未出现任何神经定位症征者7例,出现迟发性神经定位症征4例,自就诊到出现迟发性神经定位症征的时间为24h~1周。所有患者在就诊后1~7d分别接受脑部MRI检查,MRI显示急性小脑梗死5例,脑干梗死5例,小脑与脑干梗死1例。图1为例11患者小脑梗死的MRI表现。头颅CTA检查:椎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所有患者预后良好,无死亡或致残病例。

讨论

眩晕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数眩晕系由外周性前庭疾病所致,少数眩晕可由中枢性疾病所引起。眩晕的诊疗涉及到耳鼻喉科、神经内科、急诊科等多个学科专业,其诊疗颇具挑战,临床易出现误诊、误治的情况。

眩晕或头晕患者中以女性多见,占64%~66%,其平均年龄为52岁或56岁。本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5岁,这与眩晕患者人群的平均年龄较为接近,但本组患者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7:4),可能更符合脑血管病的性别分布特点。而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吸烟、饮酒等被认为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孤立性眩晕患者常伴有上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尽管表现有眩晕症状的PCS患者多同时伴有神经定位症征,但少数PCS尤其是小脑和脑干的一些小的梗死灶仅有孤立性眩晕症状。所谓“孤立性眩晕”主要是指脑卒中尤其是PCS患者仅表现有眩晕等症状而缺少相应的神经定位症征,如肢体麻木、无力、面部麻木、复视、构音及吞咽障碍等。但所谓“孤立性眩晕”是相对于缺少神经定位症征而言,而并非仅有“孤立的”眩晕症状,通常可伴有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及眼震等急性前庭综合征表现,因此,将之称作“孤立性前庭综合征”似更为恰当,有些患者还可伴有耳鸣、听力减退等耳蜗症状,也被称作血管性“听前庭功能丧失”。近年来研究显示,伴有突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的眩晕患者较单纯眩晕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

此外,孤立性眩晕可以是PCS的唯一症状,但也可认为是其首发症状,之后才表现为迟发性的神经定位症征。本组有7例自始至终仅表现有眩晕及平衡障碍症状,而未出现神经定位症征,余4例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才出现神经定位症征,考虑与梗死灶的不断扩大而逐渐累及其他神经功能区有关。

孤立性眩晕其眩晕表现形式多样,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亦可表现为持续性发作。本组5例患者以急性眩晕起病,眩晕症状持续存在,其中持续时间最长者达1周;6例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眩晕持续时间短则数分钟,长则数小时,符合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点,此类患者发病初期可能是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后期才逐渐发展为PCS。

孤立性眩晕虽多见于外周前庭疾病,但也可见于PCS,如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rischemia,PCI)或后循环梗死,包括小脑梗死及脑干梗死等。而约11%的小脑梗死患者仅表现有孤立性眩晕症状。仅表现有孤立性眩晕的后循环梗死患者虽相对少见,但因缺少神经定位症征,其临床表现又似周围性前庭疾病,易发生误诊或漏诊。本组11例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梗死患者中,初诊时除1例被诊断为PCI外,余诊断为前庭神经炎4例,梅尼埃病1例,原因不明者5例。

研究发现,眩晕是孤立性小脑梗死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据报道,约10%的小脑梗死患者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武剑等和姚丁的早期报告显示,一些脑干梗死患者也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症状,此后仍不断有类似病例报道。本组11例患者经头颅MRI证实均为后循环梗死,其中5例为小脑梗死,5例为脑干梗死,1例为小脑与脑干梗死。后循环梗死常表现为眩晕及视觉、感觉、运动障碍等,是否表现为孤立性眩晕与病变的部位及程度有关。如局限于前庭神经核、小脑结节、第8脑神经人颅处等部位的梗死灶,可表现为孤立性眩晕。

随着临床医师对该病的重视和诊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头颅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应用,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PCS误诊率及漏诊率大大降低。对于以孤立性眩晕起病,同时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病史不典型,尤其伴有不典型眼震、不支持周围性眩晕诊断的患者,应适时完成头颅MRI、头颈部CTA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PCS的可能,以便上述疾病患者能得到及时救治,获得较好的预后。

来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年第32卷第7期

延伸阅读

天麻素注射液是一种单体制剂,为天麻的有效成分,在进入人体后被分解为天麻甙元,可以有效地通过血脑屏障,并发挥临床治疗效果。天麻甙能够与安定药物受体相结合,并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尤其抑制冲动向前庭外侧多突触神经元传导,并可以阻断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启动,发挥其临床有效的治疗效果。通过天麻素注射液的治疗,可以起到镇静、镇痛、抗癫痫等作用。现代药理证实,天麻素能够提高外周血管的顺应性,并起到较好的抗血管作用,有效地降低外周阻力和中央阻力,并增加椎基底动脉的血供,提高脑部血流量,进而促进血液流动。多项研究证实,使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安全性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muo.com/zcmbyy/103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