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毒

药本毒药,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70余种药物的特性。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用错”就会产生药毒。本文从古代到现代,辑录了中药毒性,警示用错药者!中药,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预防、治疗各种疾病的药品。古人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只知道效果好不好,并不知道自己的方子有副作用;药厂在生产药品的时候,不希望人们说自己的药品不好,也不会在说明书中写自己的药品有副作用,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就有了中药没有副作用这说。中药处方是由多种药材组成,含有的成分非常复杂,即便是单味药材,里面含有的成分也有数十种甚至更多,有些医生为了保护自己的处方不会外传,会把处方写的很复杂,比如大活络丸,是由数十种药材组成,就是为了防止别人知道真正的有效组方是什么;他们认为根据药品的六气五味,阴阳平衡,方子的副作用已经被化解了;当时的技术所限,古人根本无从知晓药品里面的成分是什么,自然也不知道会有哪些副作用,而药厂生产药品也大多数是由古方而来,生产者认为这些民间处方或者医书中记载的处方在民间已经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些处方是没有副作用的,否则也不会存在这多年;没有人收集药品的副作用,自然说明书中也不会记载药品的副作用,因此人们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也就是很自然了。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药物泛称“毒药”。《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大的药物。《医学问答》对此有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70余种药物的特性。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对中药,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药治病。神农尝百草的本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伟大义举,是一种舍生忘死的高尚行为。无怪对起步于先秦、成书于东汉、历经几百年、融汇了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们宁肯要隐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农”之名——《神农本草经》,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之外,恐怕也是对这位中华民族药物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吧!由此不难看出,“毒药”一词的丰富文化内涵。正是这毒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药邪药毒

“药邪”,是指由药物偏性或运用不当所产生的一种致病因素。药物偏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各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药物治病就是利用这一偏性,所谓“补偏救弊”。张景岳云:“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胜耳。”所以,不问机体偏胜情况,也不问药物的偏性如何,滥用药物,或者不适当地多服、久服,都会有损于机体的健康。“药邪”一词的提出“药邪”首见于《儒门事亲卷六·十形三疗一·痿四十七》,书中记载:“宛丘营军校三人,皆病痿,积年不瘥。腰以下肿痛不举,遍身疮赤,两目昏暗,唇干舌燥,求疗于戴人,戴人欲投泻剂,二人不从,为他医温补之药所惑,皆死。其同疾有宋子玉者,俄省曰:彼已热死,我其改之。敬邀戴人,戴人曰:公之疾,服热药久矣,先去其药邪,然后及病邪,可下三百行。”张子和明确提出了“药邪”一词,发展了“药邪”致病论,丰富了病因学的内容。历代医家对“药邪”的认识《周礼·天官》云:“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毒药”这一概念,反应了古人一方面对药物偏性已有所认识,而另一方面还不能很好利用。《礼记·曲礼》载:“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由此可见,服药在当时是件很危险的事。《神农本草经》提出了药物“有毒”、“无毒”的区分,以此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对三品药与毒性的关系作了论述:“上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多毒,不可久服。”可见,当时人们对药物毒性的重视。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对“药邪”的认识不够充分,错误地认为上品药“多服久服不伤人”。《内经》对“药邪”的认识较《神农本草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素问·五常政大论》云:“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说明《内经》已认识到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有毒药物要严格控制,无毒药物也不能尽剂,从而避免了因药物久用伤及正气或有毒药物积蓄体内而为“药邪”。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服药失度候》中云:“凡合和汤药,自有限制,至于圭铢分两,不可乘违,若增加失宜,更生它疾。其为病也,令人吐下不已,呕逆而闷乱,手足厥冷,腹痛转筋,久不以药解之,亦能致死。”书中还详细记述了毒性药物运用失误所致严重症候,“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若毒重者,亦令人发病时,咽喉强直而两眼疼,鼻干,手脚沉重,常呕吐,腹里热闷,唇口习习,颜色乍青乍赤,经百日便死;其轻者,乃身体习习而痹,心胸涌涌然而吐,或利无度是也。”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重申《神农本草经》所谓处方配伍“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的原则,并列述赤石脂、阳起石、麦门冬、附子、牛膝等多种药物之配伍禁忌,载于卷首《序例·用药》。宋《圣济总录·杂疗门》专列“中药毒”一项,其中不仅包括金石药中毒,其它如乌药、附子、巴豆、甘遂、大戟、藜芦、蜀椒、羊踯躅以及半夏、杏仁、桔梗等药引起的中毒,亦载录其间。《洗冤录》总结了历代中药中毒的诊断方法,如“砒霜野葛者,得一伏时,遍身发小疮作青黑色,眼睛耸出,……腹肚膨胀……十指甲青黑”,“验服毒(砒霜)用银钗”。宋金时期,医界盲目滥用温热燥药治病,病家喜温而恶寒、喜补而恶泻,流弊深重。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专著《补论》及《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二论,针砭时弊,强调“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并从妄进热药为补、妄以补法治病和中药久服必有偏胜三方面剖析了当时的“药邪致害”情况。张氏认为,“平补、峻补、温补、寒补、筋之补、房室之补”等六法“若施之治病,非徒功效疏阔,至其害不可胜言者”,“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元代罗天益所著《卫生宝鉴》一书,卷首专设《药误永鉴》二十五篇,就用药失误之弊端进行系统、详尽的论述。罗氏进一步强调“无病服药”损伤正气,“用药无据反为气贼”论,以临证病案为例,告诫医者论病施治必须要详审脉证,据病用药,不得妄施。此外,如《泻火伤胃》、《妄投药戒》、《戒妄下》、《轻易服药戒》等篇,资料颇详实,较大程度上丰富了祖国医学对“药邪”危害的认识。明代李时珍明确地将有毒无毒药物区别开来。在《本草纲目》所载种药物中,性味下标明毒性者有种之多;另一方面,标注毒性的药物又有“大毒”、“有毒”、“小毒”、“微毒”之别。观其中所载误药与中毒案例10余例,又有“有毒之毒”、“无毒之毒”和“合用之毒”的区分,较之以前本草学著作已有很大进步。《景岳全书》亦云:“然毒药虽有约制,而饮食亦贵得宜,皆不可使之太过,过则反伤其正也。”清代徐灵胎主张用药要平淡,指出“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人参》中,徐氏除对其性味功用夹注外,还有大段注文以匤时弊,“今医家用参,救人者少,杀人者多……”“医家不论病之已去未去,于病久或体弱或富贵之人,皆必用参,一则过为谨慎,一则借以塞责。而病家亦以用参为尽孝之道,不知病未去用参,则非独元气不充,而病根遂固,诸药罔效,终无愈期,故曰杀人者多。”清代凌奂著《本草害利》,书中搜集古今名医关于“药邪”的论述,主要有药物本身性能之害、使用不当之害、炮制不当之害和采收不当之害四个方面。凌氏辩证地认识药物的利弊,对“药邪”有深刻的认识,“凡药有利必有害,但知其利不知其害,如冲锋于前,不顾其后也”,“遂集各家本草,补入药之害于病者,逐一加注,更曰《本草害利》。欲求时下同道,知药利必有害,断不可粗知大略,辨证不明,信手下笔,枉折人命。”可以说,《本草害利》是“药邪”理论的集大成之作。由以上历代医家对“药邪”的认识,可窥“药邪”理论发展之一斑。从最初对药物的畏惧到对药物有毒、无毒的区分,直至辨证地认识药物的利弊,古人对“药邪”的认识日趋成熟。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认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古代本草所记载或涉及的毒性大多是急性毒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记载很少;二是有毒无毒的确定和毒力的分级多沿习历代实践经验,缺乏客观依据。

本草药毒

是药三分毒,用药需谨慎~!以下是常见中药的副作用汇总,内容整理自网络,难免出错,仅供参考。

朱砂

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导致汞中毒,损害中枢神经、肾脏、消化道。

含朱砂的中成药:一捻金、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十香返生丸、七珍丸(丹)、七厘散、万氏牛黄清心丸、小儿百寿丸、小儿至宝丸、小儿金丹片、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天王补心丸、牙痛一粒丸、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散、红灵散、苏合香丸、医痫丸、补肾益脑片、局方至宝散、纯阳正气丸、抱龙丸、柏子养心丸、胃肠安丸、香苏正胃丸、保赤散、益元散、梅花点舌丸、琥珀抱龙丸、紫金锭、紫雪、暑症片、舒肝丸、痧药、避瘟散、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复方芦荟胶囊。

雄黄

主要成分为硫化砷,导致砷中毒,损伤神经、血管,并可引起肝、肾、脾及心肌等实质器官的脂肪变性和坏死、致癌。

含雄黄的中成药:七珍丸、小儿化毒散、小儿至宝丸、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牙痛一粒丸、牛黄至宝丸、牛黄抱龙丸、牛黄消炎片、牛黄清心丸、牛黄解毒丸(片)、牛黄镇惊丸、六应丸、安宫牛黄丸(散)、红灵散、医痫丸、局方至宝散、阿魏化痞膏、纯阳正气丸、珠黄吹喉散、梅花点舌丸、紫金锭、暑症片、痧药。

千里光

含有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并且是强致癌物质。也有肾毒性。

中成药:千柏鼻炎片、感冒消炎片、千喜片。

柴胡

主要成分柴胡皂苷能导致肾上腺肥大、胸腺萎缩,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有肾毒性,能损害肾脏。

中成药:小柴胡片、小柴胡颗粒、柴胡口服液、柴胡舒肝丸、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午时茶颗粒、牛黄清心丸、气滞胃痛颗粒、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丸、护肝片、补中益气丸、乳疾灵颗粒、逍遥丸、消食退热糖浆、通乳颗粒、黄连羊肝丸、得生丸、清瘟解毒丸、舒肝和胃丸、感冒清热颗粒、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平肝舒络丸、安坤赞育丸。

板蓝根

长期服用能损害肾脏,并能导致内出血和对造血功能造成损伤。

中成药:板蓝根颗粒、二丁颗粒、儿童清肺丸、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小儿感冒茶、小儿感冒颗粒、护肝片、利咽解毒颗粒、金嗓散结丸、复方鱼腥草片、健民咽喉片、羚羊清肺丸、清开灵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退热颗粒、清开灵注射液。

款冬

含致癌成分,能导致肝癌。

中成药:川贝雪梨膏、止咳橘红口服液、止嗽化痰丸、橘红丸。

蜈蚣

主要含有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两种类似蜂毒酸的有毒成分。超量中毒有溶血作用,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少量能兴奋心肌,大量能使心肌麻痹,并能抑制呼吸中枢等。

中成药:止痛化癥胶囊、中风回春丸、中风回春片、医痫丸、金蒲胶囊、狼疮丸、通心络胶囊。

水蛭

含水蛭素,能阻止凝血酶的作用,引起内脏广泛出血。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大黄蜇虫丸、血栓心脉宁胶囊、通心络胶囊、清脑降压片、化癥回生片。

黄连、黄柏

含小檗碱(黄连素),孕妇服用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儿童服用可引起急性溶血、严重黄疸。

中成药:复方黄连素片、黄连上清丸、黄连羊肝丸、一清颗粒、万氏牛黄清心丸、万应胶囊、万应锭、小儿化毒散、小儿清热片、木香槟榔丸、五福化毒丸、牛黄上清丸、牛黄上清胶囊、牛黄千金散、左金丸、左金胶囊、石斛夜光丸、戊己丸、芎菊上清丸、当归龙荟丸、安宫牛黄丸(散)、导赤丸、妇科分清丸、芩连片、拨云退翳丸、参精止渴丸、驻车丸、枳实导滞丸、栀子金花丸、香连丸(片)、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桂龙咳喘宁胶囊、脏连丸、狼疮丸、消渴灵片、清胃黄连丸、葛根芩连丸、蛤蚧定喘丸、癃清片、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二妙丸、九圣散、三妙丸、大补阴丸、小儿肝炎颗粒、分清五淋丸、功劳去火片、生血丸、白带丸、如意金黄散、固经丸、知柏地黄丸、河车大造丸、健步丸、清肺抑火丸、颈复康颗粒、鼻炎片、三黄片。

麻黄

能导致高血压、心悸、神经损伤、肌病、中风、精神错乱、记忆力丧失,可致死。有肝毒性。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九分散、千柏鼻炎片、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咳喘颗粒、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小青龙合剂、小青龙颗粒、止喘灵注射液、止嗽定喘口服液、风湿马钱片、风湿骨痛胶囊、风寒咳嗽颗粒、防风通圣丸、宝咳宁颗粒、复方川贝精片、急支糖浆、洋参保肺丸、祛风舒筋丸、通宣理肺丸、清肺消炎丸、蛤蚧定喘丸、舒筋丸、痧药、疏风定痛丸、鼻炎片、镇咳宁糖浆、鹭鸶咯丸、人参再造丸、再造丸。

何首乌

能导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药:乙肝宁颗粒、七宝美髯颗粒、儿康宁糖浆、三宝胶囊、天麻首乌片、心通口服液、再造生血片、血脂宁丸、血脂灵片、产复康颗粒、安神补脑液、安神胶囊、更年安片、龟鹿补肾丸、养血生发胶囊、首乌丸、脂脉康胶囊、益气养血口服液、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

大黄

会干扰胆红素代谢途径,导致黄疸。能引起肝细胞退行性变化、前列腺上皮肥大或增生。

中成药:一捻金、一清颗粒、十一味能消丸、十香止痛丸、十滴水、十滴水软胶囊、八正合剂、三黄片、大黄清胃丸、大黄蜇虫丸、小儿化毒散、小儿化食丸、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清热片、木香槟榔丸、止痛紫金丸、止嗽化痰丸、牛黄上清丸、牛黄上清胶囊、牛黄至宝丸、牛黄消炎片、牛黄解毒丸(片)、分清五淋丸、六味安消散、当归龙荟丸、竹沥达痰丸、防风通圣丸、如意金黄散、妇科通经丸、利咽解毒颗粒、利胆排石片、金蒲胶囊、参精止渴丸(降糖丸)、导赤丸、枳实导滞丸、栀子金花丸、胃肠安丸、胆宁片、柴胡舒肝丸、脂脉康胶囊、狼疮丸、消食退热糖浆、黄氏响声丸、黄连上清丸、麻仁丸、麻仁润肠丸、痔康片、羚羊清肺丸、清宁丸、清肺抑火丸、清淋颗粒、跌打活血散、痧药、槟榔四消丸、礞石痰丸、蠲哮片、人参再造丸、化癥回生片、再造丸。

泽泻

能对实验动物的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

中成药:七味都气丸、三宝胶囊、山菊降压片(山楂降压片)、五苓散、分清五淋丸、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颗粒、龙胆泻肝丸、归芍地黄丸、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耳聋左慈丸、血脂灵片、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更年安片、启脾丸、补肾固齿丸、明目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金嗓散结丸、参茸固本片、枳实导滞丸、前列舒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消栓通络片、消栓通络胶囊、锁阳固精丸、癃清片、安坤赞育丸。

益母草

长期使用对肾脏有毒。动物实验表明,会刺激与怀孕有关的乳腺癌的增长。

中成药:八宝坤顺丸、女金丸、加味生化颗粒、再造生血片、产复康颗粒、参茸白凤丸、得生丸、痛经丸、化癥回生片。

延胡索

长期服用可损害心脏、肾脏。

中成药:九气拈痛丸、女金丸、元胡止痛片、止痛化癥胶囊、少腹逐瘀丸、气滞胃痛颗粒、仲景胃灵丸、伤痛宁片、壮骨伸筋胶囊、安中片、安胃片、妇宝颗粒、妇科十味片、妇科调经片、肠胃宁片、金蒲胶囊、参茸白凤丸、茴香橘核丸、胃康灵胶囊、胃舒宁颗粒、舒肝丸、猴头健胃灵胶囊、痛经丸、痛经宝颗粒、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络丸、安坤赞育丸。

槟榔

含致癌物质水解槟榔碱。有肾毒性。

中成药:一捻金、九气拈痛丸、大黄清胃丸、山楂化滞丸、小儿至宝丸、开胸顺气丸、木香分气丸、木香槟榔丸、化积口服液、四正丸、利胆排石片、国公酒、金嗓利咽丸、肥儿丸、茴香橘核丸、柴胡舒肝丸、消食退热糖浆、消瘿丸、舒肝和胃丸、槟榔四消丸、蠲哮片。

厚朴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十香止痛丸、开胸顺气丸、木香分气丸、午时茶颗粒、六合定中丸、四正丸、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如意金黄散、利胆排石片、抱龙丸、国公酒、金嗓利咽丸、胃肠安丸、香苏正胃丸、香砂养胃丸、保济丸、柴胡舒肝丸、消食退热糖浆、麻仁丸、清宁丸、舒肝丸、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软胶囊、平肝舒络丸。

胖大海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金果含片、健民咽喉片、黄氏响声丸、清喉利咽颗粒。

天花粉

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可导致肾脏、肝脏损害。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小儿化毒散、牛黄消炎片、导赤丸、如意金黄散、利咽解毒颗粒、拨云退翳丸、乳癖消片、宝咳宁颗粒、栀子金花丸、保济丸、消渴灵片、通乳颗粒、羚羊清肺丸、清肺抑火丸、清胃黄连丸、清音丸、清瘟解毒丸、解肌宁嗽丸、鹭鸶咯丸。

牵牛子

牵牛子素损害肾小球基底膜,并可损及神经系统。

中成药:一捻金、大黄清胃丸、山楂化滞丸、小儿化食丸、开胸顺气丸、木香槟榔丸、槟榔四消丸。

穿山甲

有肝毒性,可引起肝脏的损害。

中成药:妇科通经丸、金蒲胶囊、茴香橘核丸、通乳颗粒、再造丸。

含黄樟醚

均含有毒性成分黄樟醚,可诱发肝癌。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天王补心丸、安神补心丸、辛芩颗粒、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茴香橘核丸、锁阳固精丸、复方甘草片、拨云退翳丸、化癥回生片。

川楝子

能使心、肝、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能导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药:乙肝宁颗粒、三子散、止痛化癥胶囊、阴虚胃痛颗粒、妇宝颗粒、乳块消片、茴香橘核丸、舒肝丸。

黄药子

含有毒成分薯蓣皂苷及黄药子萜等,对中枢神经、心脏、肝、肾有毒害作用,可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药:金蒲胶囊。

山慈菇

含秋水仙碱,作用与亚砷酸相似,出现类似砷中毒的症状。严重可致死。

中成药:金蒲胶囊、紫金锭。

硝石

主要成分为硝酸盐,可转化成硝基化合物诱发肝癌。

中成药:红灵散、纯阳正气丸、紫雪。

甘遂

对粘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引起炎症、充血及蠕动增加,并有凝集、溶解红细胞及麻痹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作用。含致癌物质。对肾脏有毒。

中成药:控涎丸。

艾叶

能损害肝脏、中枢神经、血管,导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药:艾附暖宫丸、加味生化颗粒、妇科通经丸、参茸保胎丸、化癥回生片、安坤赞育丸。

补骨脂

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对肾脏有毒。大剂量对实验动物的胎儿有不良影响。

中成药:七宝美髯颗粒、千金止带丸、四神丸、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再造生血片、壮骨关节丸、肠胃宁片、补肾益脑片、青娥丸、国公酒、固本咳喘片、茴香橘核丸、首乌丸、蚕蛾公补片、荷丹片、益肾灵颗粒、锁阳固精丸、强阳保肾丸、安坤赞育丸。

侧柏叶

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可致眩晕,恶心,或呕吐。对肾脏有毒。

中成药:妇宝颗粒、清宁丸。

苍耳子

对肾脏有毒。大剂量可因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中成药:辛芩颗粒、通窍鼻炎片、鼻炎片、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

丁香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十六味冬青丸、十香止痛丸、十香返生丸、七味广枣丸、八味檀香散、木香分气丸、止痛紫金丸、六应丸、妙济丸、纯阳正气丸、洁白丸、紫雪、痧药、避瘟散、人参再造丸、中华跌打丸、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络丸、再造丸。

肉桂

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肾脏有毒,并能引起血尿。

中成药:十六味冬青丸、十全大补丸、十滴水、十滴水软胶囊、七味葡萄散、人参养荣丸、女金丸、五苓散、五味清浊散、止痛化癥胶囊、牛黄清心丸、艾附暖宫丸、仲景胃灵丸、补肾固齿丸、纯阳正气丸、茴香橘核丸、柏子养心丸、复方皂矾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桂附理中丸、痛经丸、痛经宝颗粒、强阳保肾丸、麝香保心丸、人参再造丸、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络丸、再造丸。

巴豆

含巴豆油和巴豆毒素,巴豆油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和致癌成分,巴豆毒素能溶解红细胞,并使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从而产生便血、尿血,以致死亡。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七珍丸、妇科通经丸、胃肠安丸、保赤散。

独活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天麻丸、壮骨关节丸、抱龙丸、国公酒、祛风止痛片、舒筋丸、舒筋活络酒、疏风定痛丸、中华跌打丸。

植物药材有肾毒性

以上植物药材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北豆根片、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青果丸、荷丹片、胆宁片、热炎宁颗粒、控涎丸、三金片、妇科千金片、四味土木香散、金蒲胶囊、清肺抑火丸、雅叫哈顿散、昆明山海棠片、当归龙荟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化积口服液、肥儿丸、疳积散。

动物药材有肾毒性

以上动物药材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复方皂矾丸、护肝片、胆乐胶囊、脑立清丸、藿胆丸。

洋金花(曼陀罗)

含莨菪碱,对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具有毒蕈碱样作用,可致死。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止喘灵注射液、壮骨伸筋胶囊。

马钱子

含番木鳖碱(士的宁)和马钱子碱,两者均有大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中成药:马钱子粉、马钱子散、九分散、风湿马钱片、舒筋丸、疏风定痛丸。

川乌、草乌

全株有大毒,主要有毒成分为乌头碱、次乌头碱,作用于心脏和神经系统。

中成药:小活络丸、木瓜丸、风湿骨痛胶囊、骨刺消痛片、祛风舒筋丸、中华跌打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三七伤药片、小金丸、五味麝香丸、祛风止痛片。

商陆

含商陆毒素,能损伤胃肠、中枢神经和心脏,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可致死。有肾毒性。

斑蝥

主要成分为斑蝥素,可从皮肤、胃肠道粘膜吸收,可引起消化道炎症及粘膜坏死,能导致急性肾衰竭,损伤心肌、肝脏、神经。

全蝎

可引起过敏反应、血尿、糖尿、蛋白尿。

中成药:七珍丸、小儿至宝丸、小儿惊风散、止痛化癥胶囊、中风回春丸、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牛黄镇惊丸、风湿马钱片、医痫丸、通心络胶囊、人参再造丸、再造丸。

金不换、天芥菜

有肝毒性,可引起肝脏的损害。

七叶一枝花

含蚤体苷、蚤休士宁苷及生物碱等,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脏均有毒害作用。

飞龙掌血

主要毒性成分为白屈菜碱、二氢白屈菜红碱等。为神经肌肉毒,对心脏也有抑制作用,对胃肠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无名异

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锰,能导致锰中毒。

茵芋

含有茵芋碱、茵芋苷等毒素,引起心肌抑制、痉挛等,舒张血管等,可致死。

火麻仁

含毒蕈素胆碱及酚性成分,作用于中枢神经,引起毒性反应。

中成药:麻仁丸、麻仁润肠丸。

附子

会对心脏产生损害。

中成药:天麻丸、四逆汤、附子理中丸、前列舒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益肾灵颗粒、人参再造丸、再造丸。

蟾酥

主要成分为强心苷配糖体(蟾蜍毒素),作用于迷走神经及心肌。

中成药:牙痛一粒丸、牛黄消炎片、六应丸、血栓心脉宁胶囊、灵宝护心丹、金蒲胶囊、梅花点舌丸、痧药、麝香保心丸。

冬虫夏草

可引起变态反应、皮疹、皮肤瘙痒、月经紊乱或闭经、房室传导阻滞。有肾毒性,长期服用可能对肾脏有毒。

薏苡仁

能使胸腺萎缩。

中成药:儿康宁糖浆、参苓白术散、骨刺消痛片、保济丸、前列舒丸。

野百合

对肝脏、肾脏有损害,可致肝、肾坏死。野百合碱能诱发肝癌。

蓖麻子

主要有毒成分为蓖麻毒蛋白,可损害肝、肾,导致中毒性肝炎。并可凝集和溶解红细胞及麻痹呼吸、血管运动中枢,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雷公藤

能导致肺水肿、中毒性肝炎、肾衰竭。

苦楝皮

能导致中毒性肝炎、肾损伤,可致死。

白花藤(白花丹)

含有毒成分蓝雪素,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可能对肾脏有毒。

大枫子

大剂量长期服用可致失明。对肾脏有毒。

乌桕

其作用与巴豆、牵牛大致相同,对胃肠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吸收后可导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的麻痹,以及循环系统的衰竭。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鸦胆子

鸦胆子毒素可使内脏血管显著扩张甚至出血,对肝、肾等实质性细胞有损害作用,使白细胞增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普遍的抑制作用。

观赏花类药毒

1)兰花:它的香气会令人过度兴奋而引起失眠。

2)紫荆花:它所散发出来的花粉如与人接触过久,会诱发哮喘症或使咳嗽症状加重。

3)含羞草:它体内的含羞草碱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人体过多接触后会使毛发脱落。

4)月季花:它所散发的浓郁香味,会使一些人产生胸闷不适、憋气与呼吸困难。

5)百合花:百合花的香气固然淡雅,但因其花香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兴奋剂,久闻後如同饮酒,会令人过度兴奋,神思不宁,甚至夜不能眠。此外,如紫罗(蟹)兰、鸢尾等香气浓郁,长期闻香味对人的咽喉极不利,可能使嗓音受到伤害。

6)夜来香(包括丁香类):在夜间停止光合作用后会排出大量废气,这种废气闻起来很香,会引起咳嗽、气喘等。白天把夜来香摆在室内,傍晚就应搬到室外。

7)水仙:在家庭栽种一般没问题,但不要弄破它的磷茎,因为这里面含有拉丁可毒素。人体一旦接触到水仙花叶和花的汁液,可导致皮肤红肿;如果这种汁液不小心弄到眼睛里去,那么后果更为严重。水仙花鳞茎内含有拉丁可毒素,误食后会引起呕吐。

8)夹竹桃:每年春、夏、秋三季开花,是一种既能供人观赏、治病,也能让人中毒的花。它的茎叶乃至花朵都有毒。它可以分泌出一种乳白色液体,接触时间一长,会使人中毒,引起昏昏欲睡、智力下降等症状。

9)松柏(包括玉丁香、接骨木等):松柏类花木的芳香气味对人体的肠胃有刺激作用,不仅影响食欲,而且会使孕妇感到心烦意乱,恶心呕吐,头晕目眩。

10)洋绣球花(包括五色梅、天竺葵等):它所散发的微粒,如与人接触,会使人的皮肤过敏而引发瘙痒症。

11)、郁金香:花中含有毒碱,人和动物在这种花丛中呆上2-3小时就会头昏脑胀,出现中毒症状。家中不宜栽种。

12)、黄花杜鹃:黄色杜鹃的植株和花内均含有毒素,误食会中毒。白色杜鹃的花中含有四环而萜类毒素,人中毒后会引起呕吐,呼吸困难等。

13)、一品红:全株有毒,特别是茎叶里的白色汁液会刺激皮肤。如误食茎、叶,有中毒死亡的危险。

14)、虞美人:全株有毒,尤其以果实的毒性最大,误食后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严重的甚至可导致生命危险。(毒品罂粟类)

15)、曼陀罗花:(又名洋金花)的气味,精神分裂症患者闻之会昏昏欲睡或恶心呕吐。

另附:曼陀罗(Datura),是一种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很神秘的植物,产自古代的西域,花开艳丽;又名天使的号角(Angel’sTrumpet).

曼陀罗是茄科植物,诱惑性极强的花种,花色大起大落,艳丽无比,一年生。叶有麝香味;花喇叭状,气味独特;蒴果上有尖刺。叶互生,叶片卵圆形,边缘具不规则的波状浅裂或疏齿,具长柄。脉上生有疏短柔毛。花单生在叶腋或枝叉处;花冠漏斗状,白色至紫色。蒴果卵圆形,表面有硬刺,熟时四瓣裂。种子稍扁肾形,黑褐色。全株有毒,以果实以及种子毒性最大.曼陀罗花主要成份为莨菪碱、东莨菪碱及少量阿托品,而起麻醉作用的主要成份是东莨菪碱。除作外科手术的麻醉剂和止痛剂,还作春药和治癫痫、蛇伤、狂犬病。

白色的曼陀罗,则又称情花,如用酒吞服,会使人发笑,有麻醉作用。不知《神雕侠侣》里杨过和小龙女中的情花毒是不是这种?

粉色曼陀罗,在佛经中是“适意”的意思.

黑色曼陀罗,是当中最高贵的品种,是高贵典雅而神秘的花。黑夜里的曼陀罗很象百合,花香清淡幽雅,但闻多了会让你产生轻微幻觉。而且据说只要用心培育,黑色曼陀罗就能够通灵。而用心培育的意思就是要用你的鲜血去灌溉.有传说,黑色曼陀罗花中住着精灵,可以帮人实现愿望.但交换条件就是人类的鲜血,因为他们热爱这热烈而又致命的感觉.因此花语是无间的爱和复仇!代表不可预知的死亡和爱。

雨果《笑面人》当中描述了狂人医生苏斯使用曼陀罗花的过程,他熟悉曼陀罗花的性能和各种妙处,谁都知道这种草有阴阳两性。自古埃及以始,曼陀罗的阴性力量总是四处都有知音,有一幅埃及的壁画是说古埃及人宴客时,常会把曼陀罗花果拿给客人闻,因为曼陀罗花果富有迷幻药的特性,可以让客人有快感。

《神农百草经》里说:“此花有毒,浸酒治风,少顷昏昏如醉。”

《本草纲目》里说:“此花,子有毒,并入麻药。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命一人或笑或舞引,乃验也。”

曼陀罗:沙漠中生长的被诅咒的花朵,大漠中,没有一个找到曼陀罗的人能够安然离开。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藏传佛教里有关微观宇宙的模型就叫“曼陀罗”。但凡游历过西藏的人无不被那里辉煌的壁画和唐卡所吸引,殊不知其中的很多图案就是微观宇宙模型图——“曼陀罗”,亦称之为菩萨的道场。而后人之所以也把这种花称为“曼陀罗”,大概是留意到它优美的花瓣褶皱线与宇宙模型图中的几何线条有曲径通幽之处吧。

16)、南天竹:又名天竹,全株有毒,主要含天竹碱、天竹苷等,误食会引起全身抽搐、痉挛、昏迷等中毒症状。

17)、马蹄莲:又名慈菇花、野芋,为天南星科多年生球根草本植物。花有毒,内含大量草酸钙结晶和生物碱等,误食会引起昏迷等中毒症状。

18)、花叶万年青:万年青又名“绿巨人”、“一帆风顺花“,叶内含有草酸和天门科素,误食后会引起口腔、咽喉、食道、胃肠肿瘤,甚至伤害声带,使人变哑。

19)、彼岸花:又名龙爪花,蟑螂花,魔术花。球根含有生物碱(Lycorine)利克林毒,可引致呕吐、痉挛等症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影响,可用于镇静、抑制药物代谢及抗癌作用。

20:依米花

生长在非洲的戈壁滩上,依米花非常奇特,每朵花有四个花瓣,一个花瓣一种颜色,红、黄、蓝、白,煞是娇艳绚丽。

通常,它要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花,尤其让人们惋叹的是,这种极难长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的工夫,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21:大蝎子草和火树麻

茎杆直径在2厘米左右,株高2.5米,主生长在低山沟雨林、石灰岩山雨林和其他灌林丛中。树火麻的茎杆有绿色和紫红色两种。这两种植物叶片很大,长、宽在10~25厘米之间,叶片轮廓呈五角形,基部心形,掌状深裂,边沿长有不规则锯齿。茎杆和绿叶上,有螫毛和绒毛生长。这两种植物的灼伤力比小荨麻强得多,既可灼伤人,也可灼伤畜。不论人畜接触都会产生火烧火燎之感,皮肤会立即红肿。树火麻的生物碱很毒,有文献记载,可使小孩致死。据被子树火麻灼伤过的人介绍,灼伤之后,只要在火上烤受伤部位,便可止痒止痛。

22:依兰香

世界上有名的"依兰--依兰"香精,就是用依兰香的鲜花作为原料提取的。20世纪60年代进行植物资源普查时,中国首次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多株依兰香老树,有的依兰香植株,粗大得要两个人才能合抱。依兰香的花朵,颜色淡黄,花瓣细长,尖端勾卷如菊花花瓣,只是形状没有菊花美丽。但花香独特,浓郁持久。花盛之时清香飘逸,老远便能闻到香味。若寨旁有依兰盛开,寨内也会芳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这种名贵的香花具有一种令蚊虫闻而生畏的特点,依兰开花时节,花树附近不见蚊飞,没有蚊咬。傣族妇女常将依兰鲜花采来,插于发际,戴于胸前,以其饰身防蚊。据说,竹楼上插上一枝依兰鲜花,室内的蚊虫便会被花香驱赶出屋,夜间不挂帐子,也不会遭受蚊虫的叮咬。

23、藤泉

在西双版纳的密林里,有一种储水能力极强的藤本植物。这种植物能将根须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储存在茎干之中,一段手臂般粗的藤条,可储水近百毫升,被人们称为藤泉。

密林中这种储水能力极强的野藤,属葡萄科巨型藤本植物,多生长在低山沟谷雨林或石灰山季雨林内。储水的老蔓粗壮扁平,宽厚之比为6:10。因形似扁担,学名也叫做扁担藤。

这种藤蔓长着许多卷须,那卷须遇草缠草,碰枝裹枝,攀爬在乔木林间。挂在林间的粗壮蔓,第年都要开一次花,结出许多与葡萄形状一模一样的浆果。果实成熟时,如颗颗金黄色的串珠,可惜味道太酸,难以食用。扁担藤绿叶又大又多,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因此,地下的根须四处伸廷,占据大片泥土,拼命搜集水分满足枝叶对水的需要。为保证水分的快速输送,老蔓茎内分布着数以百计的输水"管道",不论什么时候,"管道"内都存满根部送来的清水。斩断老蔓,断面上不仅可见密密麻麻的水孔,并有清水自孔内汩汩流出。熟知扁担藤有储水特性的猎人和林业工作者,在找不到泉水的时候,便砍断扁担藤的老蔓接水解渴。据饮过藤泉的人介绍,藤蔓内流出来的泉水虽谈不上甘美,但并没什么怪味,口渴时确实可以解渴。但那种水不能多饮,喝过了量会产生麻感,还会因此而中毒。

24:见血封喉树

见血封喉树,是南方热带雨林中的一种树脂极毒的高大乔木。这种毒木,当地傣族称它为"埋广",学中叫箭毒木,是桑科见血封喉属乔木。

见血封喉树,植株高大,枝叶常绿,它和四薮木一样能发育高大的板根,但板根形状不如四薮木的壮观。这种毒木会开花结实,卵形红色肉质果实落地后便会生根发芽。树干上那层多纤维的厚皮内,含有丰富的乳白色树脂,树皮上经砍破,树脂便会溢出。从前,当地群众常取这种树脂,配制毒药,涂在弩箭上猎杀凶兽。据说,这种毒药一旦进入血液,野兽便会停止呼吸。毒性发作极快,有"上坡七步倒,平地八步亡,下坡九步死"之说。中了毒箭的野兽,只能奔跑七至九步便会倒地。

25:神秘果

神秘果,是一种很不起眼的浆果。这种浆果只有小粒咖啡般大小,果子成熟时呈橙红色。剥开果皮,只有一层薄薄的白色果肉,果核却显得很大。

神秘果是山榄科灌木,株高不过三米,灰色的树干上披一身青枝绿中叶,一年可开几次花,结几次果,多数季节都可见浆果挂于枝头。这种小果的神秘并不在于开花结果的几数多,也并非果味香甜。与其他水果相比,这不仅肉薄,入口咀嚼也没有香甜滋味。它的神秘在于可以使酸味食品变得甘甜。当你面对一堆酸得令人皱眉的柠檬时,只要预先把几颗成熟的神秘果放在嘴里咀嚼一会,极酸的柠檬入口以后便不觉得酸,反而会觉得甜。因此,人们在食用酸果时,只要先吃几颗神秘果,再酸的水果在口中也会变得甜美可口。据专家介绍,酸性食物中加入适量神秘果,食物中的酸味也会消失。

神秘果原产于西非热带地区,原产地居民常用它来调节食物味道,使隔餐的面包变得味美可口,让发酸得的棕榈酒和啤酒变甜。

26:贝叶

是柠榈科植物贝叶棕,古书上记载为贝多树,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物之三〉中有记载说,"贝多树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佛教传入西双版纳以后,西域用于刻写经文的贝树随之传入。佛教信徒用于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是先采取鲜花叶,按一定的规格裁条,压平打捆,加酸角、柠檬入锅共煮,再洗净、晒干压平,用墨线弹成行,再用铁笔按行刻写。尔后在满字的贝叶上涂一次墨,用布抹擦,让墨水汁残留在刻痕内,形成清晰离迹,再装订成册保存。用贝叶刻写的贝叶经书,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点,可保存百年而不烂。

27:王莲

水生植物王莲,也是一种花色会起变化的花。原产南美非洲亚马逊河流域,是著名的水生庭院观赏植物。王莲的花形与荷花一样,但颜色与荷花不同。初放之日,花瓣逐片展开,散发出袭人芳香,颜色为乳白色。次日清晨,开放的花瓣重又成花苞,黄昏时再次展开,色泽从乳白变成深红色,花茎弯曲垂首,花瓣慢慢凋零,受过粉的花托弯垂入水,藏于清水之内。这种水生植物花美而香,叶巨而奇。王莲的叶片边沿直立,形如托盘。盘状巨叶的直径,一般在六七厘米左右,有些巨叶的直径还会超过一米粉。叶盘上放木板或玻璃,让婴儿躺在中间也不会下沉。

28:园艺奇葩-跳舞草

跳舞草又叫情草,无风自动草,属多年生木本豆科植物,喜阳光,当气温达到25度以上时,两枚小叶绕中间,大叶你来我往\白天不停,尤其是上午6-10点和下午3-7点特别是雨过天晴的时刻纵观全株,数十双叶片如情人双双拥抱.

29:七星海棠

花名。其叶与寻常海棠无异,花瓣紧贴枝干而生,花枝如铁,花瓣上有七个小小的黄点。其花的根茎花叶均剧毒无比,但不加炼制,便不会伤人。制成毒物后无色无臭,无影无踪,令人防不胜防,死者脸上还带着怡然的微笑。堪称天下毒物之王。毒手药王的师父从海外携归其种,但极难培植。药王的女弟子程灵素找到用酒浇灌的法门,终获成功。她将之溶于蜡烛之中,当蜡烛燃烧时毒气放出,毒死了同门中欺师灭祖的逆徒。

30:女儿红

一种毒菌。外表看上去十分鲜艳,生长于极阴湿之地,属毒菌,人若是吃了,不出三五天,便会患一种怪病,这种病起初时倒也没什么,只不过觉得有些晕晕欲睡,精神恍惚,就好像得了相思病似的,除非每隔几个月能找到一种十分珍贵的植物恶婆草吃下去,否则这相思病就要越来越重,不出一年便一命呜呼。江小鱼为了救花无缺,严辞逼问伪君子江玉郎,江玉郎则以此要挟江小鱼吃下此种毒菌,江小鱼遇事义字当先,毫不犹豫地吃下这种毒菌。

31:龙结草

又名恨石或恨海石。毒蛇渡海化龙不成,以口舌之气喷石泄恨,千年方成。第一代渡海之蛇起自唐明皇时,共十余条,千余年来仍只有此数。据传,赤龙蛇过海即成龙,赤龙蛇当初身作浅黄色,过海时颜色渐深,到鬼岛已成深赤。赤龙蛇至鬼岛后无力前行,又不愿原路返回,化龙不成,便以口中之气喷石泄怨,千余年中,喷石不息,竟将岩石喷吐成蘑菇状,并附以毒汁,使之剧毒无比。人食之,可成百毒不侵之体,且可培养千年真气。千年的龙结草方可食之,不足千年,食之即丧命。

32:千日醉兰

苗疆特产的一种奇花,属墨兰类。用含有硫磺的矿泉水浇灌,会发出一种异香,吸了便如中酒而昏醉不醒。湘西苗峒三公主赛蒙花以此花醉倒谷啸风.

33:千年肉佛

一种药用植物。状若肉柱,粗如人臂,色呈肉红,阴凉滑软。若获此等肉佛,蒸以文火,取其汁液,只饮一盅便不仅可以增长功力,还能祛病延年。古本《山海经》记载,这种植物生于深山古洞,为可遇不可求之物。西梁山中女妪国生有此物.

34:无茎根

桃花瘴的克星。有桃花瘴的地方均有此物,无枝无叶,深藏土内,极难发现。得此物含之于口,即可避桃花瘴毒.

35:乌风草

天下百毒的克星。生长于贵州云雾山,是一种稀见的野生植物,江湖上人为了配制解毒药物,不惜长年累月,入山寻求,也难得碰上一株。九花娘配制的这种解药呈灰黑粉末状,一蓬粉末撒出,空气中立时被一股辛辣刺鼻的气息笼罩,任何毒物也难以施放.

36:百年茉莉根

毒药。盛产于闽南桃花溪。桃花溪在武夷山九疑谷,遍地桃花,溪畔野生茉莉。溪水蕴藏桃花瘴,毒性甚烈,茉莉根受溪水滋养,也含有毒质。收藏百年,瘴气除尽,研成粉末,无色无味,人食之,至死无中毒迹象。即使吸毒至宝“玉蟾蜍”也验不出毒性。宋开国之初,太宗曾用此毒草暗害后蜀降将孟昶,其后开始秘密流传于世.

37:苏坊花

产于天竺(即今印度),黄色有刺,其叶则是羽状复叶。将其花茎去皮煎熬,就会得到赤红如血的液体,称为苏木水。当地人用之做染料,并不嫌其味腥臭。

38:金沙兰

毒草。小说中《毒本草》载:“此草产鬼方山中,得山川瘴气而生,花含剧毒,名兰花瘴,中者烦恶、头痛,渐至昏迷,毒发无药可救。急取其根捣汁,抹鼻孔,得嚏可解。”《毒本草》为百草门药书,后流失于外,秦岭横云山庄麻日休之女麻天凤于闹市书肆中购得,不复为百草门所有。

39:毒花物

夷山毒药。毒花形如莲萼,比普通莲花略小,颜色早上为青紫色,晚上为黄白色,如果趁花蕾未开前取下,研成粉未,可以制成一种特别的香粉,即毒花雾。它有迷魂的盗用,常人嗅入一点,立即头脑昏眩,身软如泥,非要经过十二个时辰,才能醒转.

40:剑芝

秉承宝剑灵气而生的一种灵芝,有它地方,地下必然理有非常名贵的宝剑。此植物结有果实,成熟后为朱红色,为无上珍品.

41:长生果

产于须弥山万丈深沟之底的一种毒果。食之虽有返老还童之效,但不到一个月便会毒发身死。如不想死,就得继续吃,然而不出两三年也必死。

42:地脉紫芝

产于大雪山“地突灵泉”中的异果。类似水仙,三茎六叶,色呈深碧。在三茎环拱的正中央,一枝独秀,伸出一条尺许长的如玉碧茎,上面顶着一个色作深紫、隐泛光芒、清香沁人肺腑、大如龙眼的紫色异果。这种异果,三十年一熟,常人服之,可以祛病延年,练武之人服用,更是功力精进,驻颜益寿,紫芝果成熟之际,即使嗅得它那一丝氤氲之气,也得益非浅.

43:莴胄

据说是灵芝的一种。当一个处女死后,以棺木埋葬在有灵气的坟地内,如尸体经千年而不腐,则其棺木对人口处即生莴胄,传言是尸体口中喷出灵气而成。得之者用来炼丹,可除无数奇毒,尤为克制长生果的独门解药.

古代食毒

营养学家、医学家忽思慧在元代宫廷担任饮膳太医期间,主管宫廷饮食、药物补益事项,以《黄帝内经》和各家《本草》为理论依据,广采中外医家、烹饪家及儒、道和民间在养生防病、饮食疗法、药物功用、食物利弊等方面的论述或处方,结合自己为皇家监制饮膳的经验,写有《饮膳正要》一书,提出了许多关于人体健康的重要观点。他在《食物中毒》一章中,专谈饮食不慎而中毒后应用何物解之的方法,值得借鉴。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忽思慧继承和吸收了我国古代饮食学的经验,提出了“食物中毒”的概念。据史家考证,“食物中毒”一词即源于此,沿用至今。忽思慧论述了食物对于人体的毒性如何,哪些食物易使人中毒。他说:“诸物品类,有根性本毒者,有无毒而食物成毒者,有杂合相畏、相恶、相反成毒者。人不戒慎而食之,致伤腑脏和乱肠胃之气,或轻或重,各随其毒而为害。”而食物之间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也必然会引起人体内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和其它综合性的变化。在生活中饮食方面小小的失误或不恰当的食用方法,往往会引起不良的后果发生。常见的食物毒素有三个来源,即有些食物本身有毒,有些食物食用或贮存时间过长而产生毒,有些食物的成分搭配不当而产生毒。如发酵、发霉、发臭的变质食品,发霉的玉米、花生等,其中包含大量的黄曲霉素,是世界公认的强致癌物质,长期摄入含黄曲霉素较多的食物,不仅会发生急慢性中毒,使肝脏纤维变性、出血、坏死,还能诱发肝癌。食用油脂或油脂丰富的糕点、饼干、火腿、香肠等食品,在贮存过程中受到阳光、温度、水分、金属容器以及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进一步氧化成低分子的酮、醛和酸,吃了使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严重者还会肝脏肿大。发霉变质的茶叶含有青霉酸、环氯素、黄天精等多种不同结构的霉菌素,对人体危害很大。再如蔬菜含有硝酸盐,在腌制过程中,由于盐量不足,加上腌制的时间不够,没有腌透,某些还原菌大量繁殖,使蔬菜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如果吃了这种没腌透的菜,亚硝酸盐便随之进入血液,将血液中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为高血红蛋白,大大减弱正常血红蛋白的输氧能力,从而出现体内缺氧,引起亚硝酸盐中毒。又如鸡蛋表面存在的大量霉菌、沙门氏菌和杂菌,可通过蛋壳毛细管进入鸡蛋内部。据检测,新鲜鸡蛋内带菌率约为10%左右,蛋表面污染的菌可高达万个,花皮鸡蛋表皮带菌可达几亿个之多。因此,生吃鸡蛋,很容易引起寄生虫病、肠道病和食物中毒。又如鲜黄花菜含有秋水仙碱,进入人体后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是一种毒性很大的物质,能强烈刺激胃肠系统。成年人一次食入鲜黄花菜1~2两(相当于01~02克秋水仙碱),即可中毒,出现咽干、烧心、口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血便、血尿或尿闭。发芽的土豆有极强的毒素,食后可中毒。此外,不合理的食物搭配,也可引起食物中毒。古代常用的解毒方法忽思慧提出“食物中毒”后,载述了一些简单而易行的解毒方法:“如饮食后不知记何物毒,心烦满闷者,急煎苦参汁饮令吐出;或煮犀角汁饮之;或苦酒、好酒煮饮;皆良。”“食菜物中毒,取鸡粪烧灰,水调服之;或甘草汁;或煮葛根汁饮之;胡粉水调服,亦可。”“食瓜过多,腹胀,食盐即消。”“食蘑菇、菌子毒,地浆解之。”“食菱角过多,腹胀满闷,可暖酒和姜饮之,即消。”“食野山芋毒,土浆解之。”“食瓠中毒,煮黍穰汁饮之,即解。”“食牛羊肉中毒,煎甘草汁饮之。”“食马肉中毒,嚼杏仁,即消;或芦根汁及好酒皆可。”“食犬肉不消,成嗔胀口干,杏仁去皮、尖,水煮饮之。”“食鱼脍过多,成虫瘕,大黄汁、陈皮末同盐汤服之。”“食蟹中毒,饮紫苏汁;或冬瓜汁;或生藕汁解之;干蒜汁、芦根汁亦可。”“食鱼中毒,陈皮汁、芦根及大黄、大豆、朴硝汁皆可。”“食鸭子中毒,煮秫米汁解之。”“食鸡子中毒,可饮醇酒、醋解之。”“饮酒大醉不解,大豆汁、葛花、椹子、柑子皮汁皆可。”“食牛肉中毒,猪脂炼油一两,每服一匙头,温水调下,即解。”“食猪肉中毒,饮大黄汁或杏仁汁、朴硝汁皆可解。”这些可以参考,值得借鉴。当然在现在只要条件许可,发生食物中毒后,医院救治,并尽快弄清中毒的原因,以便更好地治疗及避免更多的人发生食物中毒。必要时还应报告当地的疾病控制中心。

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包括中草药,中药饮片)及其制剂(中成药)在正常用法和用量的情况下,产生除治疗作用以外的非预期且有害于机体的反应。不良反应的类型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成瘾性、特异质反应,致畸作用,致癌作用和致突变作用等。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一)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对机体危害性不大的不良反应。如当归有活血养血润肠之功效,当用其养血活血功效时,润肠则成为副作用,可引起轻泻或使慢性腹泻者症状加重。常山有截疟、涌吐痰饮之功效,当治疗疟疾时,截疟为其治疗作用.涌吐则成其副作用;麻黄有发汗、平喘、利水,升高血压,中枢兴奋等作用.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平喘为其治疗作用,其他作用便成了副作用;相反,对低血压思者,升高血压是治疗作用,其他又成了副作用。中药的副作用可表现在多个方面,这是由于其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多样,因此其副作用是存在的,尤其是单味药的应用更为突出,而中药通过组方后,副作用可明显减轻。(二)中药的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成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和结构的病理变化。因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称为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也可因长期用药体内药物蓄积过多而逐渐发生,称为慢性毒性,常损害肝、肾、造血器官和内分泌器官的功能。致畸胎、致癌、致突变三致反应属于中药慢性毒性中的特殊毒性反应。毒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应该尽量避免。1、急性毒性反应中药剂量过大或误用等均可引起中毒,据现代临床观察,因各种原因引起中药急性中毒的发生率日益增多,致死病例也不鲜见。临床表现在以下各方面:(1)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发钳,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失常,传导阻滞,血压升高或下降,循环衰竭死亡等。(2)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气紧、咳嗽咯血、哮喘、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或呼吸衰竭等。(3)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唇舌和肢体发麻、眩晕、头痛、烦躁不安、牙关紧闭、抽搐、惊厥、意识模糊、昏迷、瞳孔缩小或散大,甚至死亡等。(4)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饮不振、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消化道出血、黄疸、肝大、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肝炎,甚至死亡。(5)泌尿系统:主要表现为腰痛、水肿、尿频、尿少甚至尿闭,尿毒症、急性肾功衰竭甚至死亡。(6)造血系统: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癜,甚至死亡等。此外,从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直接灌胃或采用注射给药,所引起的毒性反应更为多见,且较严重。2、慢性毒性反应中药或中成药经长期服用或重复多次用药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称为慢性毒性或长期毒性。现代医学临床也确实发现有些中药或中成药反复应用或长期服用对机体可产生慢性毒性,其表现涉及面也广,如牛黄抱龙丸反复应用可致腹泻;大活络丸连服数日致上消化道出血;黄花夹竹桃等含有强心昔类中药长期应用可导致洋地黄样心脏中毒;云南白药连续服用可致血小板减少,皮肤斑痰点、牙龈出血或鼻衄等。3、中药的特殊毒性反应(1)依赖性由于反复用药,长期用药,患者产生精神依赖,一旦停药出现戒断症状(兴奋、失眠、出汗、呕吐、震颤,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若给予适量药物,症状立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依赖性。有个别中药和中成药长期用药亦可产生依赖性(或成瘾),如有报道21例患者因患习惯性便秘,长期服用番泻叶(5—9g开水池服,有的患者用药长达11年之久),停服则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焦虑不安、失眠、瞳孔散大、厌食、体温升高、呼吸加快、血压升高、体重减轻等,其戒断症状类似吗啡依赖性的前驱症状,但程度较轻,此戒断症状可用其他药物如润肠丸等缓解或消除。因此对这些能产生依赖性的中药、中成药应严加控制管理。(2)致畸、致癌、致突变中药长期应用亦可产生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作用。如雷公藤为免疫抑制中药,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和红斑性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但长期接触,可使人体外周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动物试验也证实,雷公藤的剂量超过25mg/kg可使小鼠染色体畸变。细辛挥发油有致突变作用。黄樟醚、半夏、板蓝根,喜树、花椒等均可引起染色体畸变。(三)中药的过敏反应由于机体受到某些中药或中成药成分刺激后,体内产生了抗体,当该药再次进入机体时,发生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中药、中成药亦可产生过敏反应,发生率与日俱增,有报道能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中成药已达种以上,其表现有轻有重,轻者表现皮疹、斑丘疹、红斑等,重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等,致死者已不鲜见。中草药成分复杂、品种繁多,其中不少具有抗原性,如动物药中的蛋白质、植物药中的多糖以及小分子物质、黄柏等中的小檗碱,金银花中的绿原酸,茶叶中的茶诚,颠茄中的莨菪碱等,均可诱发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其中以注射剂所致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以过敏性休克最严重,死亡率高。从以上看出,中草药中只要含有生物活性基团的化学成分都有致敏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中草药过敏反应屡有发生,而且每年都有新品种引起过敏反应报道的主要原因。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一)药物因素1、品种繁多经历代本草不断增加,至今已逾万余种,这些药材来源复杂,其中同名异物或异物同名的也不少。因此,品种混乱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药材的基原有数种甚至几十种,加白头翁就有16种,石斛有20多种植物来源,不同基原的药材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所出现的生物活性及毒性也就不同。2、剂量过大当今社会不少人片面认为中药无毒或毒性很小,在服用中药过程中认为用量多一点,时间长一点无关紧要。就目前资料所见,超剂量服药是引起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3、剂型改变中药随剂型的改变,其理化性质以及药效,毒性也可能随之而变。一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药效、毒理、疗效等不很清楚的情况下,尤其在缺乏科学的、有效的质量控制情况下制成针剂,应用时常发生不良反应。4、炮制不当或未经炮制中药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中药若不经炮制或炮制不当入药.也是产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5、药物不纯或受污染中药材本身来自高山或农田、来源广而杂,包装和储运等都不根规范,容易造成霉变,虫蛀、发酵、发芽、泛油等变化;中成药加工亦不够规范化,生产过程中控制不佳就易造成污染,这些被污染的中药服用后易导致不良反应。6、方剂配伍不当中医临床用药,多以方剂为主,一个方剂所用药味,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其功效应当是该方剂中所有药物的群体效应,若配伍不当,不仅降低疗效,还可能增加毒性。7、中西药联用不当近年来出现中西药共同伍用的制剂,由此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已时有报道。盲目的联用中西药物,不仅可相互产生拮抗,降低药效,而且还可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8、用法不当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药物有寒热温凉之性,药物不同,使用方法则异,用法不当,就会导致不良反应。9、药不对症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即指用药要因人因病因证因地因时而异,对症下药,随证加减,这是中医中药治病的精髓。同一药物,对证使用,可以治病,若不对证使用则可导致不良反应。(二)体质因素1、个体差异重视不够由于患者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如种族、年龄、性别、体质、生理状态、病理状态、精神状态等均存在着差异,因此对药物的敏感性、反应性、耐受性均有所不同。同时,病人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程的长短以及有无兼证等都与中药的性味功效密切相关,若在用药时不加注意,也易引起不良反应。2、免疫缺陷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也可导致一些特殊的不良反应。(三)其他因素除以上因素可影响不良反应的产生外,还可收到地理条件,气候寒暖、饮食起居、给药时间、给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1、提高中药不良反应的宣传力度,加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中药能有效的防治疾病,改善体质,已为人所共识,但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却往往被忽视,加之有关媒介的不实宣传,对中药不良反应存在着片面的理解和错误的认识,如中医药治疗属于“自然疗法,安全”,“药食同源”等等。因此,正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存在,重视对不良反应的正确宣传,临床治疗用药中所发现的不良反应,要认真分析研究,及时报道并提出防治措施,是十分紧要的。因此,应大力普及中药常识,提高群众对不良反应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是药三分毒,患者应严格遵照医嘱用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2、加大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的力度5年底,国家和地方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中心已全部建立,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标志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已正式步人了全国的法制化轨道。我们认为国家应进一步的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法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监管力度。3、正确诊断,合理用药中药治病的特点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因此,用中药一定要以中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对病人的病症要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合理的对症下药。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的体质,了解药物反应史。严格掌握中药的用量,用法等。4、应以优质的中药钦片、制剂提供给临床中药炮制是中药的特色,中药通过炮制可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过去因中药未经炮制直接上临床.出现过血的教训,优质的中药饮片可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还可提高疗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国内建立大型的中药饮片集团,所有中药饮片统一发放,以保证优质中药饮片应用于临床。5、加强毒性、毒理学和毒代动力学的研究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其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虽已日益受到重视.但对其为什么会产生不良反应,产生不良反应的机制和化学成分是什么,什么剂量下会产生毒性。目前国内研究得还不够,因此加强中药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深人系统的研究,尤其是中药多种成分,多种单味药配伍的相互影响,如化学成分变化,药效和毒理的变化等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在此再强调研究中药中毒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临床表现、毒代动力学的变化,解毒措施和防治办法等是非常必要的,这将大力推动中药毒理学科的发展。逐步建立一些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重点进行有关工作也是摆在国人面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6、加强对中成药说明书的管理药品说明书是医生和患者用药的依据,具有法律性,因此,药品说明书应详细注明成分,实事求是地写明功能,主治,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禁忌证。中成药自购药占很大比例,药品说明书的规范和定期修订非常重要,生产企业一定要将“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告诉公众,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近几年,因滥服中草药导致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日趋增多。专家为此呼吁:必须提高人们对中草药肾毒性的认识。据专家介绍,多年来“中药副作用少”的说法使人们对某些中草药的肾毒性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90年代中期,比利时医生首先发现,相当数量的“肥妞”、“胖嫂”在无所禁忌地服用减肥中药后发生急性肾衰,由此提出了“中药肾病”的概念。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中药木通、厚朴、粉陀已、细辛中含有的马兜铃酸能导致肾小管及间质、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及低渗尿。此类患者临床初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而这些患者的治疗极为困难,往往逐步走向终末期衰竭。专家强调,许多江湖医生打着“偏方”、“验方”的旗号,滥用中草药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导致尿毒症,对此必须提高警惕。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云海教授研究发现,有近50种中药对肾脏有毒性,可引起急、慢性肾脏功能损害和肾脏衰竭。这些可导致肾脏损害的中药有三类。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铁脚威灵仙、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铭藤、补骨脂、白头翁、矮地茶、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腊梅根等。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鱼胆、海马、蜈蚣、蛇毒等。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含砷类(砒石、砒霜、雄黄、红矾)、含汞类(朱砂、升汞、轻粉)、含铅类(铅丹)和其他矿物类(明矾)等。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既然是药,其多数则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般地讲,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药要小些,但也有些药物毒性较大,如红砒石、白砒石、水银、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藤黄等。毒性稍轻些的有:白附子、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马钱子、巴豆、生天南星、生甘遂、闹羊花、天仙子、蟾酥、土木鳖、吕宋果、云轴子、枫茄子、枫茄花,生硫磺、巴豆霜、白降丹、罂粟壳等。当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慎重,如枫前花浸酒,口服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剂量过大,常会引起中毒死亡。因此,有毒性的中草药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那么,平时在中药方剂中常用半夏、天南星、附子、川乌、草乌等,为什么不发生中毒呢?一方面是由于对这些药物进行了炮制,如生半夏口服会引起呕吐。唇舌发麻。声音嘶哑等副作用,而生半夏用姜汁、明矾、盐等炮制后,其毒性大为降低。另一方面,还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如水银用做主药治疗皮肤癌、宫颈癌时,只能限于外用,严禁内服,不然会发生汞中毒。有些中草药虽然毒性轻微,若使用剂量过大,则会产生严重毒副作用。如木通有通乳作用,若用其大剂量(50克)与猪蹄同煮,服后会发生肾功能损害。又如白果,因其含有微量氢氰酸,在过量情况下,就会出现发热、呕吐、腹泻、惊厥、抽搐、肢体强直、皮肤青紫、瞳孔散大、脉弱而乱,甚至昏迷不醒等中毒现象。当需要用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时,首先应慎重,要严密观察,并注意剂量是否恰当,前者时间应稍长些。其次可与一些药物配伍,以减少毒性。如用于肝硬化腹水的十枣丸,就是配伍大枣来缓和甘遂、大戟、芫花这些有强烈泻下作用的中草药,起到减少毒性的作用。对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常配伍甘草来缓和毒性。现已证明,甘草中所含甘草甜素在药理上确有解毒作用,证实了《本草纲目》上记载甘草“解百药毒”的正确结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muo.com/zcmbyf/135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